2025-07-14
2025年7月5日-6日中国社会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公益慈善研究分论坛暨“数字慈善与社会创新”研讨会于在西南财经大学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中国社会学公益慈善研究专委会、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公益》编辑部等单位联合主办,并得到了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
本次分论坛收到了来自全国各个高校以及公益慈善组织专89篇的论文投稿,最终共有22位学者在分论坛上进行了相关研究成果的分享。本次分论坛共设有四个单元,围绕“数字慈善:平台与话语”“ 慈善捐赠:发展与趋势”“ 组织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信任传统与数字重构”等主题开展讨论。参与本次分论坛的专家学者共计30余人。在本次分论坛的演讲与讨论环节中,各位专家学者聚焦于数字时代的前沿趋势,深度剖析并分享了他们在公益慈善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与实践感悟。他们从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深厚历史底蕴出发,结合当下发展态势与未来演进方向,全面梳理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积累的宝贵经验,并对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科学规划与展望。
会议大合照
开幕式
本次分论坛的开幕式由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谢晓霞教授主持,并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的刘能教授、南开大学的王庆明教授和浙江大学的朱健刚教授进行了主旨演讲。
刘能教授提出对数智时代公益慈善的大胆思考,主张在数智时代要重新界定资源,包括各类数字痕迹、存储信息、个体数据和虚拟数字,需要围绕上述资源重新讨论法律界定和归属权,这也为慈善资源捐赠提供了新的可能和难题;同时,主张数智时代需求的重新界定,以及围绕需求正当性和优先排序问题要鼓励社会充分的讨论,并做好行政评估,慈善更加需要在需求的冲击中找准评估和定位之策。
主讲人:刘能老师
王庆明教授围绕“数字产权”议题,指出数字技术将传统“以实物占有为前提”的产权逻辑推向所有权的“终结”和所有权的“集中”同时存在的“数字产权悖论”,表现为个体用户实际产权被削弱,平台组织却实现产权大规模集聚。数字平台把传统“物权”转化为“访问权+数据控制权”,重塑了公益、商业乃至国家基础设施的产权格局,却把个人置于“产权真空”之中,这是公益与商业都必须正视的新产权秩序。
主讲人:王庆明老师
朱健刚教授认为草根公益在进入数字时代后,经历了“技术全面嵌入”带来的双重后果:一是技术赋能,显著提升了资源动员、项目管理与组织运行效率,表现为数字资本主义对公益的侵蚀;二是价值内卷,工具理性压倒人文理性,公益的道德根基与多样性被削弱,表现为社会问题表征化、方法单一化、技术中心主义。因此他主张要积极探索修复路径,包括技术适配、社区扎根、叙事转型、生态共建等。
主讲人:朱健刚老师
最后,本次开幕式还介绍了学术期刊《公益》,在会场向作者们发出邀稿。
《公益》杂志
第一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为“数字慈善:平台与话语”,由来自重庆大学的杨永娇副教授和复旦大学的青年研究员宋程成老师作为评议人并主持此单元的研讨。本单位一共有五篇关于数字慈善平台与话语的文章。
点评人:宋程成老师
点评人:杨永娇老师
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章高荣首先分享了“数字时代非流量平台的慈善资源动员模式及其公共价值——以C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为例”的研究。研究发现,C平台通过“嵌入赋能”与“社会资本运营”双轨策略构建差异化动员路径:对慈善组织采取“协同嵌入”与“综合提升”策略,弥补其数字能力短板;对捐赠者则依托“熟人网络转化”与“目标控制”策略,强化信任与参与。C平台的实践表明,非流量平台通过共享数据权属、遵循公益逻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商业平台的“马太效应”,但其作用受限于资源与技术能力约束。研究揭示了非流量平台的独特价值。
西南财经大学讲师刘黄娟在会议上分享了题为“青年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和捐赠行为关系研究——基于社交网络文案背书的调节效应”的研究成果。她指出,人际信任类型和程度均显著影响青年大学生的网络捐赠率和捐赠金额。社交网络文案背书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进一步影响捐赠行为。她强调,在数字公益时代,应注重慈善信息转发中的文案设计,增加数字平台治理的人情味,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捐赠体验感,从而在青年群体尚在可塑期时,引导其形成更佳的慈善行为表现和心理体验。
中山大学副教授张潮与硕士生柯欣然在学术会议汇报《人民日报》1988—2021年社会组织报道研究。系统话语分析显示,报道框架将社会组织逐步嵌入国家治理体系,塑造合作共治、话语调适中的媒介形象;可见性与组织经济社会地位不完全匹配。历史维度上,报道从单一功能转向多元分工,折射“国家—社会”关系中控制、发展与规范的张力,并凸显党社关系强化背景下社会组织在行政体系内的能动作用与合法性建构路径。
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马贵侠与硕士生康文妮汇报了关于“网络空间中的公益慈善”的研究。她们指出,在全民公益意识觉醒与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网络公益慈善呈现出新特征:话题聚焦于实践导向型与问题反思型,呈现方式分为技术赋能(情感化叙事、互动化场景、数据化信任)和平台主导(算法推荐、社交裂变)两条路径。核心叙事策略为情感动员与价值认同,但也存在争议性叙事引发的信任危机与资源分配矛盾。研究提出,有效治理需融合制度创新、技术治理与生态共建,以实现公益慈善的良性发展。
汇报人:康文妮同学
早稻田大学博士生王星星在会议上汇报了题为“日本的数字化战略与公益数字化:政策演变与公益实践”的研究。她聚焦日本在国家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公益领域(尤其是非营利组织与社会福祉机构)的数字转型现状与挑战。通过梳理日本政府的数字化政策框架,并结合典型公益组织的数字化实践案例,分析了公益数字化的现实路径与制度支持。研究还提出了推动公益数字转型的政策建议,为理解日本公益领域的数字化进程提供了有益视角。
汇报人:王星星同学
第二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为“慈善捐赠:发展与趋势”,由来自《学海》杂志的毕素华主编和中山大学的张潮副教授作为评议人并主持此单元的研讨。本单元共有五篇关于慈善捐赠发展与趋势的文章。
评议人:毕素华老师
评议人:张潮老师
南开大学讲师周帅汇报了题为“谁获得更多捐赠?网络捐赠资源分配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互联网募捐平台促进了公益慈善资源的空间分配,网络捐赠更倾向于流向中西部地区;非公募组织发起的项目和教育助学类项目更易获得捐赠,且筹款文案与服务设计的专业程度显著影响募捐绩效。该研究为理解数字化时代公益慈善资源配置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完善我国互联网募捐平台建设、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汇报人:周帅老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吴洁宇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利他主义倾向对捐赠广度的影响,并分析了互联网信息行为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综合高利他者的捐赠领域覆盖最广,而非纯利他主导者最窄。信息曝光对有限利他者的捐赠广度有负向调节作用,但对其他类型利他者有正向调节作用;信息寻求对所有类型捐赠者均有积极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显示,信息曝光在大额捐赠情境中对非纯利他主导者和综合高利他者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而信息寻求在所有情境中均表现出稳健的正向调节效应。
南开大学教授吕小康在会议上汇报了题为“简化促进捐赠:解释水平视角下的慈善捐赠偏好”的研究。他们指出,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单一偏好现象,缺乏整合。通过梳理慈善捐赠中的主要偏好现象,研究发现个体在捐赠对象、捐赠过程和捐赠结果方面均表现出系统性偏好。基于解释水平理论,研究构建了整合框架,揭示低解释水平如何通过缩短心理距离、增强情感反应和感知影响力,同时提高可评估性来促进捐赠。该研究为设计有效的慈善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谢晓霞与硕士生蒋佳迅等同学在会议上汇报了题为“睦邻守望,托付余生”:成都市特殊需要信托个案分析”的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长期战略目标,特殊需要信托作为一种保障失智失能者生活质量的制度,能够为他们保有社会救助资格。研究以成都市李女士特殊信托签约成功案例为基础,分析了特殊需要信托在解决特殊需要人群终身照顾和家庭财产安全监护使用问题上的作用,认为该制度是破解难题的综合解决之道。
汇报人:蒋佳迅同学
浙江大学研究员吴中盛汇报了题为“全球虚拟捐赠:定义与影响力分析”的研究。虚拟慈善作为一种新型慈善形式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兴起,但目前对其缺乏基本认识。本研究通过跨案例比较分析全球40个典型案例,发现虚拟慈善在捐赠对象、方式和目标上突破了实体慈善的边界,展现出游戏化、公益—私益和粘性等独特数字化动员特征。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研究发现三条产生高社会影响力的组态路径:高游戏化+公益路径、高粘性+公益路径和广告收入驱动+单一领域路径。
汇报人:吴中盛老师
第三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为“组织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由来自《社会》杂志的张军编辑和华东政法大学的章高荣副教授作为评议人并主持此单元的研讨。本单元共有五篇关于组织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文章。
评议人:张军老师
评议人:章高荣老师
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宋程成汇报了题为“使命难达:环保领域社会创业退出的动因与对策研究”的研究。通过对A基金会8年内资助的40个环保社会创业项目的组态分析,他发现社会创业退出的动因复杂多元,总体呈现四种路径:领导人变更引致的早期商业机构自我瓦解、领导人变更引致的成熟商业机构退出创业、兼职型草根组织因财务不平衡而停止创业、兼职型草根组织因未形成商业模式而退出。社会创业本质上是一种使命驱动的探索与试错实践,领导人理念的稳定性对组织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南京大学博士生尹润澔在会议上汇报了题为“慈善组织内部治理何以可能:一个总体性的分析框架”的研究。当前碎片化的治理理论无法有效解决实践中“一放就乱”与“一管就死”的问题。通过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她提出慈善组织内部治理包含要素、结构、环境三个基本维度的相互作用。其中,组织规范是主导要素,通过调整其内容和顺序,形成相互制衡又协同的治理结构,持续改善组织环境;组织结构则回应环境需求,对规范进行细化和完善,为迭代提供依据。
汇报人:尹润澔同学
中山大学博士生罗福源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张瑞在会议上汇报了题为“Does occupational image influence nonprofit employees’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evidence from a survey experiment”的研究。该研究填补了宏观层面职业特征对公共服务动机(PSM)影响的研究空白。通过实验研究,他们发现职业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非营利组织员工的PSM,其中工作意义感起到中介作用。此外,两种职业变量对PSM具有累加效应,职业声誉的影响强于社会影响力。研究为理解非营利组织中PSM的前因提供了新的视角。
山东大学教授黄春蕾与硕士生龚怡茜、倪明辉在会议上汇报了题为“从合作生产到价值共创:流动儿童空间运营策略演进研究——以乐施会J新市民城市融入支持服务项目为例”的研究。该研究以乐施会J市新市民城市融入支持服务项目为案例,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其运营模式。研究发现,项目通过专业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联动社会资源,搭建“开放、自主和共治”的社区流动儿童空间,提供多维度社会支持,提升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度。其运营模式从合作生产向价值共创演进,为流动儿童服务提供了可推广的经验,对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汇报人:龚怡茜同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副教授叶士华和博士生吴洁宇基于2014—2019年全国性慈善组织的面板数据,以《慈善法》的出台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析该法对慈善组织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慈善法》实施后,非公募慈善组织的运行效率显著下降,表现为捐赠收入比下降和管理费用比上升。进一步分析表明,管理费用水平较高的组织受负面影响更显著,政治关联则呈现双重效应。此外,高信任地区对制度冲击更敏感,制度环境较差的地区受到的负面冲击更强。该研究深化了对法治背景下慈善组织行为机制的理解。
汇报人:吴洁宇同学
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为“信任传统与数字重构”,由来自山东大学的黄春蕾教授和浙江大学的吴中盛研究员作为评议人并主持此单元的研讨。本单元共有四篇关于信任传统与数字重构的文章。
评议人:吴中盛老师
评议人:黄春蕾老师
重庆大学讲师李毅中国人民大学讲师杨永政和博士生魏培晔在会议上汇报了题为“与国咸休:中国差序慈善信任的结构与生成”的研究。通过对2023年针对2000余名北京市民公益慈善认知的调查,研究提炼出“差序慈善信任”概念,刻画了中国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结构,包括“官民信任”“央地信任”“党政信任”三个维度。研究从中国独特的国家—社会关系、民众心理调适以及信任产生的“简化机制”角度解释了这种信任结构的形成,为理解中国慈善信任现状提供了新的视角。
汇报人:李毅老师
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生刘世超通过Nvivo11软件对51份捐赠圈网络质性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发现捐赠圈兼具社交与公益属性,依托人际网络吸引公众参与慈善捐赠。研究指出,关系型资本和群体效能感知正向驱动集体捐赠行为,共同价值观和目标是核心驱动力,“共同决策”增强了成员的慈善资金分配话语权,提升了捐赠参与度。该研究为理解捐赠圈的运作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
汇报人:刘世超同学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杨敏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健在会议上汇报了题为“社交媒体平台用户捐赠的信任转移机制研究—基于腾讯公益平台的情景实验”的研究。他们基于信任转移理论与社交网络理论,构建并验证了“人际信任→平台信任→组织信任→项目信任→捐赠意愿”的链式信任转移模型。通过腾讯公益平台的情景实验与问卷调查,研究揭示了信任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的传导路径与中介机制,发现人际信任通过平台信任与组织信任逐级传递,增强用户对慈善项目的信任,提升捐赠意愿。该研究为互联网募捐平台优化信任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重庆大学副教授杨永娇与硕士生李桂兴在会议上汇报了题为“互联网场域中慈善组织信任修复策略组合路径研究”的研究。他们选取34个慈善组织的失信事件案例,基于战略行动场域理论,结合必要条件分析(NCA)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探讨官办和民间慈善组织在互联网场域中的信任修复路径。研究发现,官办慈善组织主要采取信息修复主导型路径、主动型多元策略组合路径以及被动型情感修复主导路径;而民间慈善组织则以被动型功能—情感修复路径、主动型信息—功能修复路径为主。
汇报人:李桂兴同学
闭幕式
闭幕式由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叶士华副教授主持。总结和回顾了本次论坛的经验,并邀请参与听会的师生们共同围绕上述四个单元展开讨论和提问。最后表达了对西南财经大学志愿者的感谢,并邀请各位年轻学者和有志之士加入到公益慈善研究这个共同体之中,共同推动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
会议现场交流
(来源:浙大社会学)
返回列表